匈奴抓到汉俘后不杀,反赏赐其本族女子,多年后才知其眼光之长远

发布日期:2024-05-10 02:56    点击次数:126


前言:

匈奴与汉人之间所积累的仇恨可谓是血海深仇,早在春秋时期匈奴就不断向中原地区发动战争,抢夺资源。这把悬在汉人头上的利剑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与将相王侯都深受其害。就连秦始皇修建长城都是为了防范这些异常凶悍的匈奴,由此可见双方战争之激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是匈奴在俘虏了汉人之后并非像传言中那般凶残的杀害,反而对他们以礼相待,甚至是将本族正值芳龄的貌美女子赏赐给汉人,让他们在本族生儿育女。

可匈奴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积怨已久,“以德报怨”

春秋战国末期,匈奴频频侵入秦国边界,并与燕国、赵国发起战争。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迅速着手准备攻打匈奴的事情,秦始皇将秦燕赵三国此前建立起来的抵御匈奴的工事连接起来,并不断进行拓展,长城就此诞生。

可匈奴哪肯就此放弃,他们继续寻找机会进行进攻,公元前214年派蒙恬大将军率兵三十万与匈奴对战,最终匈奴被秦军击败。

匈奴被赶出河套地区,自此只能被迫向北迁徙。不过这样的胜利并没有一直维持下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与蒙恬大将军相继去世,匈奴此刻再次蠢蠢欲动。

彼时冒顿单于通过弑父进而成功上位,经过冒顿单于的一顿操作曾经被秦朝时期所掠夺的河套地区与北方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再次被匈奴夺回,匈奴迅速崛起。

而汉朝初期百废待兴,国力空虚,因此汉朝迎来了新的危机,匈奴几度突破汉军,尤其是汉高祖的队伍曾惨遭匈奴围困。

在这种危急关头,汉高祖与匈奴达成共识,以和亲的政策来稳定双方的关系,撤离军队,握手言和。“昭君出塞”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和亲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关系。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改变往前的怀柔政策,由被动防御转变成为主动进攻,致使双方矛盾更加激化。

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季,草原物资短缺时匈奴更是经常在汉朝边界抢夺物资,但在匈奴抢夺的物资中除了粮草、牲畜、财物之外还有汉人。

当然这在战争时期并不足为奇,汉朝也会在双方作战时将匈奴俘虏,不过奇怪的是双方对于俘虏截然不同的态度。

“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赐从军死者家。”根据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虽然汉人对于匈奴俘虏并没有到达滥杀的地步,却也会选择让他们作为自己的奴隶来结束他们的一生。

而原本凶悍的匈奴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将汉俘视为座上宾,好酒好肉的招待,使他们衣食无忧,并且会将本族少女作为赏赐赐给汉俘为妻,让他们留在匈奴生儿育女。可他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何?

以汉人为突破口

其实匈奴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强大,“胡兵五而当汉兵一。”在《汉书》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意思就是说一个汉军士兵就足以抵抗五个胡人士兵。

但匈奴一直生活在草原上,骑兵的能力应该非同凡响才对,为何会出现汉人以一敌五的状况。“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这句话便很好的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匈奴的兵器、弓箭的制作技术落后,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度都不理想,这就使他们与装备精良的汉军士兵拉开了距离。

除此之外匈奴的兵器大多都是骨木制成,这与汉军士兵的刀剑相比简直是不堪一击,就连匈奴身上所穿的“铠甲”大多都是由皮革制成,这样的防护力度明显与汉军士兵的金属盔甲相差甚远。

因此即便匈奴士兵通过长期以往的战争学到了汉人在兵器制作上的皮毛后,也还是无法与汉军士兵对等。

有落后的自然也会有先进的,作为靠着草原生存的匈奴,他们畜牧业的发展其实是远超当时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在骑兵方面与骑射技术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正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就是畜牧业,这也就导致他们的生存道路十分狭窄。如果他们一旦遇到了天气恶劣的情况,畜牧业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样一来他们的食物与生活将得不到保障。

而抢夺就成为了他们保命的最好办法,可匈奴在其他方面的落后还是使他们为了生存而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士兵。

这样长期以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逐渐毁了他们的根基,使他们加速走向灭亡。

久而久之,冒顿单于察觉出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也看到了双方整体国力之间的差距,更意识到汉人就是他们想要取得进步、真正生存下去的最好老师。

毕竟匈奴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也就导致匈奴居无定所、四处漂泊,部落之间的联系也十分脆弱,靠着联盟的方式抵御外敌,而一旦哪个部落的势力得到发展后也许会随时反水,取代“王”的位置。

而汉人在经过几千年王朝统治的发展中不断进步,逐渐走上了诗书礼仪的文化道路,不论是在生产方式还是在生产技术、文化方面水平都远高于匈奴。

因此汉高祖提出的和亲政策其实不仅仅是汉人恢复元气的需要也是匈奴长期发展的需要,可公主和亲带来的大多都是奇珍异宝、金银软纱,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存在,根本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问题。

冒顿单于沉思良久,他迫切的想要寻找提升整体实力的突破口,可想要直接从汉人那里获得技术也并非一件易事,相反稍有不察就会打破现如今好不容易取得的“平衡”。

生产力、经济水平、文化发展、手工业发展等等归根结底都是靠人来发展、延续的,冒顿单于化繁为简,看到这些的根本,于是他将主意打到了汉人本身上,汉人身上的本领就是匈奴当下最需要的。

如此一来匈奴开始俘虏汉人,并且将他们好生招待,让他们在部落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如果遇到更为有价值的汉人冒顿单于还会赏赐他们的土地和牲畜,为他们赏赐本族女子为妻。

一本万利的“买卖”

但其实冒顿单于之所以优待汉俘,不仅仅是为了让汉俘放下警惕,将汉俘即他们身上的本领全部留下,也是为了增加部落的人口数量,减少近亲联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因着匈奴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致使匈奴孩子的存活率并不高,这也就导致他们的人口数量一直比较少。在《汉书》中就曾有记载匈奴的人口数量还不足汉朝一个郡县的人口数量多。

再加上连年来的战争使得士兵牺牲,男性的人口数量骤减,甚至在许多部落里出现了女多男少的危急状况。

人是一个王朝、一个部落存在的根本,如果连人都没有了那再寻求什么技术发展也都是徒劳罢了。因此将本族女子嫁给汉俘为妻就成为了扩大人口的最佳途径。

而汉俘一旦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子孙后代,那他的心也会在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温柔乡中逐渐沦陷。

可他们怎么确保这些汉俘会愿意娶妻生子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匈奴就是抓住了汉人自古以来注重传宗接代的心理,才放心将人长期留在自己的部落里,用妻儿瓦解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己的部落效劳。

历史上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便是如此,在公元前99年,李陵率兵攻打匈奴,可寡不敌众的他最终成为了匈奴的俘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强者为尊的匈奴部落里,李陵这样骁勇善战的将才就是他们所需要、所追求的,冒顿单于欣赏李陵的才干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将他封为贵族,并掌控军权。

这样一顿收买人心的操作使得李陵逐渐放下戒备,接受冒顿单于的好意,为匈奴效劳。同样做了这样选择的历史人物还有名臣苏武、马宏二人。

我们所熟悉的“张骞出使塞外”,张骞就曾被冒顿单于留在匈奴十余年的时间,期间张骞虽然没有变节,依旧坚守本心,却也是在匈奴娶妻生子。

果不其然事情按照冒顿单于的预料不断发展,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汉俘开始为匈奴带来前所未有的收益,推动匈奴的整体发展。

不管是在冶金、炼铁还是在军事指挥、作战技巧方面,就连文化、农业、烹饪以及医疗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尤其是在一位汉人医师的精湛的医术下有效的防控了畜牧业的瘟疫,并且为匈奴孩童的生存提高了保障,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使得匈奴不再惧怕严寒,不再为粮食与耕田而发愁#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时隔多年匈奴青壮年势力迅速成长,匈奴走出了之前的低谷、度过了危机,而匈奴的发展也使得汉武帝有了危机意识,为此汉武帝也让汉军士兵学习了匈奴的骑射之术,加强对士兵的训练,组建骑兵队伍。

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互相碰撞下,中华文化也得以得到融合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